最新目录

女性音乐研究在美国(4)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女性主义音乐美学》?是集中探讨女性音乐作品美学问题的专著,作者莎莉·麦克阿瑟(Sally Macarthur)希望用“女性主义音乐美学”重塑女性音乐的评价标

《女性主义音乐美学》?是集中探讨女性音乐作品美学问题的专著,作者莎莉·麦克阿瑟(Sally Macarthur)希望用“女性主义音乐美学”重塑女性音乐的评价标准。作为为数不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女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解读的专著,作者质疑以男性模式的“理想标准”评价女性音乐的做法,通过对比男女作曲家创作同一内容作品之间的差异,具体论证“女性主义美学”的内涵与合法性。例如,作者在第四章分析英国作曲家瑞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1886—1970)与伊丽莎白·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1906—1983)的作品,分析了克拉克《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1921)的前两个乐章,认为克拉克尽管使用被视为男性风格的体裁,但却颠覆了奏鸣曲式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澳大利亚作曲家安妮·博伊德(Anne Boyd)的《爱的轮回》(“Cycle of Love”,1981)中(女性)身体与音乐作品之间的符号意义;从后现代与女性主义的相似之处探讨艾琳娜·卡茨- 切尔宁(Elena Kats-Chernin) 被视为后现代的钢琴作品“Tast-en”;从莫亚·亨德森(Moya Henderson)两部差异较大的作品:学生时期的戏剧作品《发茬》(Stubble,1975)与为大管风琴与磁带而作的《神圣之地》(Sacred Site,1983),分析国家身份、环境因素、种族、宗教对作曲家的影响。

结 语

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差异,借助生理性别差异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每个社会形态中最早出现也最普遍的分类标准,影响了家庭、社会、文化、宗教以及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音乐史一直关注那些著名的、有创造性的男性音乐天才人物,相比之下,不那么著名的音乐家则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女性音乐研究尤为关注“名不见经传”的女性音乐活动,并对她们的音乐作品进行挖掘、收集和分析。几十年来,受到符号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同性恋理论以及“酷儿”研究等的影响,性别研究不断地深化、拓展,研究重点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对女性音乐历史的研究。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环境、历史语境的变化,女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女性音乐家可以接受更完整的音乐训练,可以更自由的创作,那些最优秀的女作曲家成功地挑战了数个世纪的刻板印象,证明女性也可以创作出一流的音乐,即使和这个领域最伟大的男性竞争也毫不逊色。作为性别研究的起点,“女性研究”的价值依然存在,不少学者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和身份问题的兴趣远远大于纯粹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理论。他(她)们利用新的性别理论研究新时期的女性音乐家,探讨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不断适应的女性身份认同和独特个性,这也是女性研究中不会枯竭的话题。

①[美]阿瑟·埃尔森《音乐世界中的女性》,许蕾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②Sophie and Women: The Story of Women in Their Relation to Music. New York:Coward-McCann,1948.

③ Ruth Solie,“Sophie Drinker’s History”. In Disciplining Music:Musicology and Its Canons, edited by Katherine Bergeron and Philip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p23-43.

④James Anthology of Music b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⑤Sylvia Glickman and Martha Furman Schleifer Composers:Music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G.K.Hall﹠CO,1996.

⑥Karin Pendle. Women and Music: A Hist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⑦Judith Tick. American Women Composers Before 1870. New York: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1979.

⑧Jane Bowers and Judith Tick Making Music: The Western Art Tradition, 1150-1950.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⑨[美]南西·瑞区《克拉拉·舒曼: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钢琴家》(第2版),陈秋萍、游淑峰译,台北宜高文化2003 年版。

⑩ Judith Crawford Seeger:A Composer’s Search for American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Christine Ammer : A History of Women in Amercian ,Oregon:Amadeus Press,1980.

?Mona Mender. Extraordinary Women in Support of Music. The Scarecrow Press,

?Beth Abelson Macleod. Women Performing Music: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Women as Classical Instrumentalists and and Company,

?Marcia and the Musical Can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Ellie Hisama. Gendering Musical Modernism: The Music of Ruth Crawford, Marion Bauer and Miriam Gide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Sally Aesthetics in Press,2002.

在音乐界,“打开经典”“挖掘”女作曲家的潮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20 世纪后期各种政治运动的一个分支,是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女性争取性别平等权的组成部分。女性的“被发现”是20 世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纳入历史框架,现已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得益于北美各高校女性学的创造性研究和教学,新一代的历史学家非常熟悉人文社科领域的性别理论,他(她)们不仅将女性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更是发展出了全新的研究模式。就音乐研究而言,性别研究最初关注的重点是对音乐史各个时期中女音乐家的研究,包括追寻音乐家的创作历程、收集作品、制作创作年表、探讨音乐风格等。虽然学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很难达成统一,但其共同目标就是挑战男性垄断的传统经典,包容更多被忽略的女作曲家。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不仅要发现、编辑和出版女性的作品,还需要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估。一、“打开经典”经典(canon)原是宗教用语,指“经文之典”。在文学领域,经典指那些知名度高,被学者、教师和读者公认的重要作品,它经过漫长的积累达成共识,并通过学校教育得以普及和延续。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有些甚至成为国家或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女性主义看来,西方文学经典的标准大都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并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整体上体现了欧洲中上层阶级白人男性的价值观,女性与弱势族裔的作品无法被纳入经典行列。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美国学界围绕文学经典的选取和界定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文学经典中的男权思维进行揭露,“打开经典”(open the canon)便是其中之一。文学界有关“打开经典”的讨论多半围绕权力、性别等因素展开,他(她)们对建立、选取和阐释经典过程中所渗透的权力压迫加以批判,希望建构一个更加平等的经典体系。20 世纪70 年代之后,许多高校或研究机构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及研究领域进行拓展或修订,大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作品得以被发现或重新评估。音乐经典体系的建立一样离不开社会的制约,在音乐领域,白人男性音乐家占据绝对优势,女性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机会比男性少得多,能够从事作曲事业的更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在20 世纪后半叶职业女作曲家出现之前,女性大多创作一些如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等满足女性自娱自乐的大众化体裁,很少问津歌剧、交响曲等需要更多教育和实践才能涉足的领域,其创作活动亦不被广泛认可。对女性主义研究者来说,音乐经典的评判不能由纯美学因素来决定,社会及文化因素亦应考虑进去。他(她)们利用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积累的知识和方法,探讨生活在男性规范和禁忌中的女性音乐家,以往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女性音乐历史得到梳理和正名。二、女性音乐历史研究在女性主义影响音乐研究之前,西方音乐传统很少关注女性,1903 年,亚瑟·艾尔森(Arthur Elson)的《女性音乐作品》①出版,成为当时极少数关注女性音乐家尤其是女性作曲家的著作,研究对象涉及欧美社会从古希腊至现代的众多女性音乐家。从现代学术眼光来看,这部著作尚有一些遗憾,如资料引用信息不甚明确,对女音乐家社会地位和生存方式的挖掘不够深入,一些观点也略显陈旧等。但是,在本书出版的20 世纪初,刚成气候的西方女权运动的诸多理念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女性在学术领域尚未获得话语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该书显得尤为珍贵。1948 年索菲·德林克(Sophie Drinker,1888-1967)出版了《女性与音乐》②一书。索菲·德林克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有而体面的家庭,从小即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她在书中指出,女性不是不能创作伟大的音乐,而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对女性的否定,让她们一直不能拥有和男人同样的地位。该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知名度也不高。直至90 年代,露丝·索莉(Ruth Solie)的《索菲·德林克的历史》③一文在回顾女性历史、质疑传统历史编撰的同时对其重新评价,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此书。索莉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涉及传统历史研究过于关注“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的问题,认为历史学家注重的是音乐的新奇性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将它们纳入经典曲目的能力。这也就造成了历史研究对女性作品的忽视。而今,索菲·德林克本人被视为女性音乐学和性别研究的先驱,而《女性与音乐》也被视为早期女性音乐研究的重要作品。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大学设立了女性研究中心,表演机构、唱片公司等对女音乐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评论、专著层出不穷。在20 世纪80年代之后试图重写或改写音乐历史的过程中,有这么几类女性首先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职业女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赞助人以及与著名男性音乐家有关联的女性。1987 年詹姆斯·布里斯科(James )编辑的《女性音乐作品集》④以时间为序追溯了欧洲女性创作的渊源与嬗变,并配以谱例对欧洲女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介绍,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反映了女性创作的多样性。西尔维亚·格利克曼(Sylvia Glickman)和玛莎·施莱费尔(Martha Furman Schleifer)主编的《女性作曲家:跨越历史的音乐》⑤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在资料内容的选取上都丰富了许多。卡琳·彭德尔(Karin Pendle)编辑的《女性与音乐史》⑥对欧洲古希腊至今的女音乐家、女赞助人等的情况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几个章节探讨19、20 世纪的美国女音乐家。作为一本适合本科生的教材,编者有意拓宽了研究范围,另辟章节专论美国流行音乐、艺术赞助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非欧洲国家的专业作曲家。音乐学家朱蒂斯·梯克(Judith Tick)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音乐,她自70 年代便意识到,在学术和教学领域那么几个重要的(男)作曲家不能代表全部的美国音乐文化。梯克于1979 年出版的、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专著《1870 年前的美国女作曲家》⑦奠定其在性别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以女性主义角度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美国女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经历、主要作品等做了详细说明。和梯克相似,美国音乐学家简·鲍尔斯(Jane Bowers)的学术研究也是以女性音乐史研究为中心的,尤为关注女性音乐家如何在男性统治的领域进行音乐创作并获得成就。1987 年,梯克与鲍尔斯合编的《女性创作音乐:西方艺术传统,1150—1950》⑧对12 至20 世纪欧美艺术音乐领域中的女音乐家做以专题性研究,所论内容包括中世纪的女音乐家、15 世纪意大利女歌手和女性歌曲、16 世纪的职业女音乐家、美国女子交响乐团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女作曲家。虽然该著采用了传统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将被忽略的女音乐家“添加”到音乐史中,但这部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独特经历的著作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越了以资料为主的“加料音乐史”,呈现出新的面貌。对女音乐家的个案研究是女性研究的重头戏。在20 世纪以前的女性音乐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这位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钢琴家、作曲家,长期被人熟知的身份却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是女性研究的热点人物,南茜·里奇(Nancy B.Reich)的传记《克拉拉·舒曼:艺术家与女人》⑨是众多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这部传记通过对其书信、日记、音乐会节目单、家事簿及乐谱手稿等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将焦点放在克拉拉·舒曼生平中的关键议题:她与父亲的密切联系,同母亲的关系,其教育以及事业发展,她为兼顾家庭和事业被迫做出的选择,她如何担负母职以及面对丈夫生病、自杀未遂和住院治疗的态度。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年代学的顺序加以描述,但在第二部分,作者以克拉拉与朋友的关系、音乐创作、舞台表演及教学生涯为主线,提取克拉拉生平中的某些经历重点评述,探讨其辉煌而传奇的一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它在不打乱克拉拉生平轨迹的同时,充分论述了不常被传记作家重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内容,如克拉拉8 个孩子的情况,她的同事和同时代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教学方法、出版历史、演出情况,当然还有她与丈夫及勃拉姆斯的关系。此外,作者从书信、日记中看出克拉拉对待自己父亲和母亲的矛盾态度,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完整的演出目录表明克拉拉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矛盾的努力,多侧面的深入描述使我们更加了解克拉拉性格的多面性,以及一个虽然矛盾但更加真实的克拉拉。从这方面看来,里奇的叙述很生动也很具有个人色彩。进入20 世纪,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不断打破传统社会赋予的性别角色在公共领域施展才华,但即使很有才能的女性,在面对职业与家庭的两难时也往往选择舍弃自己的事业。美国早期先锋派作曲家露丝·克劳福德·西格(Ruth Crawford Seeger,1901—1953)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显示其卓越的创作天赋。克劳福德的作品不多,且均出自早年,20 年代末跟随美国音乐学家、作曲家、批评家、指挥家查尔斯·西格(Charles Seeger)学习时与其相爱,并于1932 年结婚。婚后,克劳福德全面投入家庭生活以及丈夫的音乐事业,尤其是其收集、编辑美国民间音乐的工作。克劳福德一共养育了4 个孩子,在妻子、母亲及作曲家的两难中,她基本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直至因癌症去世前不久。克劳福德的经历曾让许多人为之叹息。1997 年,朱蒂斯·梯克的传记《露丝·克劳福德·西格:一位作曲家对美国音乐的搜集》⑩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这位音乐家的生活及其在美国传统音乐搜集与研究方面的贡献。除女作曲家外,女演奏家、歌唱家、女赞助人等也在性别研究的范围内,如1980 年由克里斯汀·阿默尔(Christine Ammer)主编的《未颂扬过的:美国女性音乐史》?从键盘乐器演奏家、弦乐演奏家、作曲家、女子交响乐团、歌剧作曲家、指挥家、现代音乐作曲家以及音乐教师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对17 世纪以来美国艺术音乐领域中女音乐家的创作和表演做以介绍与评价,2001 年再版时加入两章有关拉格泰姆和爵士乐的内容。1997 年莫娜·门德尔(Mona Mender)所著的《支持音乐的卓越女性》?一书从“伟大沙龙中的女士”“旧世界优雅的女赞助人”“妻子与情人”“激发灵感的教师”“美国的女赞助人”“有创造性的管理者”“著名的母亲和姐妹”“舞蹈家和她们的贡献”等八个部分介绍对音乐、舞蹈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女性。2001 年,贝丝·麦克劳德(Beth Abelson Macleod)的《女性表演音乐:美国古典器乐演奏家和女指挥家的出现》?介绍了美国古典音乐界的女演奏家和指挥家,这些女音乐家打破了19 世纪美国社会中女性在公共领域表演的禁忌,成为音乐会演奏家、交响乐团乐手、指挥家等,扮演了更为重要的公共角色。随着现代社会愈加开放,女性参与音乐活动的现象更加普及,女演奏家、女教师、女作曲家等已成常态,女性在某些领域(如教师、演唱、演奏)的参与度及成就已超过了男性。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与女性相关的课题得到广泛的探讨,对女性音乐史、女作曲家、女演奏家、女赞助人等的研究非常普及,相关学位论文、专著、期刊论文不胜枚举。但是,对于不少学者来说,类似史类研究尚属于将女性纳入既定音乐史框架内的“查缺补漏”,尽管已产生了一些高质量的史学论著,但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张扬一部女性音乐史、寻找一些“不入流的”女作曲家,证明女性有历史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女性音乐家的认识,也并未改变音乐史的发展规律和既定的学科框架,在整个西方音乐史学领域,女性仍旧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这在各类教材、课程大纲中的情况大致相同)。三、对女性音乐的批评对女性音乐史的考察不仅拓展了音乐学的研究范围,也给学界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可问题在于,音乐经典的建构的确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对作品的价值判断还是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论现有经典在形成过程中曾何种程度地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但它的确代表了西方文化艺术成就的精华。也因此,不少对女性研究价值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虽然女性的贡献在现代学术领域得到认可,一些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得以演出或出版,在各种学术会议、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不少与女性相关的议题,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仅仅因为性别原因而走到历史前列,其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因此,在女性音乐作品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整理之后,对女性音乐作品的美学评价问题成为一个焦点。在女性主义看来,权力和性别气质相互依存,不同性别、阶级和种族的人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气质。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性别思维模式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诸多截然不同的对立,生理上是女人,必然拥有女性的性别特征,并与肉体的、情感的、温柔的、依赖的等负面价值联系在一起,而男性和那些勇猛的、理性的、独立的等正面价值相联系。为摆脱性别带来的麻烦,许多女作曲家坚持不让性别身份成为议题,努力创作与男性“相同”的音乐,以证明自己可以写音乐,而非“女人的音乐”。但是,在不让自己的创作、表演“听起来太过柔弱”的同时,一些女音乐家也会尽量避免太过“强悍”而失去了女人味。玛西亚·希特伦(Marcia J.Citron)在《社会性别与音乐经典》(1993)?一书中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作曲家,通过对传记、笔记、日记或通信记录的研读探讨其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方式和职业道路的相似性,提出西方艺术音乐的“经典”标准如何影响女性作曲家及其创作。为此,作者探讨表演机构、学术批评以及音乐出版业、录音工业等对音乐“经典”的要求,同样也评价了社会性别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但是,作者也认为,“女性作曲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独立的个人,既要考虑到权力和知识对女性整体建构问题,也不能忽视女作曲家独特的个人体验。不像调性音乐相对统一的音乐语言,后调性(Post-tonal)时期的音乐更具个性化色彩。或许像某些批评家所言,现代音乐太过“男性化”,女性主义对现代音乐的论述并不太多,艾利·黑萨玛(Ellie Hisama)在《性别化的音乐现代主义:露丝·克劳福德、马里恩·鲍尔、米利亚姆·吉德的音乐》?一书首次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音乐的现代主义问题。在该著第一章《文化分析与后调性音乐》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做以介绍,分析了美国现代派女作曲家露丝·克劳福德《弦乐四重奏》(1931)的第三、第四乐章,艺术歌曲《中国人、洗衣工》(Chinaman,Laundryman,1932)的旋律特征,其他四篇文章是探讨马里恩·鲍尔(Marion Bauer)、米利亚姆·吉德(Miriam Gideon)的4 部作品。本书分析的7 部作品中有5 首都是纯器乐作品,在具体叙述中,黑萨玛均结合这些作曲家的作品和生活经历,用作曲家的公开记录和私人信件、日记以及在创作这一作品时朋友的回忆来证明性别方面细微的差别。黑萨玛围绕“女性主义- 现代主义”对三位作曲家创作中共有的叙事主题加以分析,希望建立起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桥梁,复杂但也很有趣。《女性主义音乐美学》?是集中探讨女性音乐作品美学问题的专著,作者莎莉·麦克阿瑟(Sally Macarthur)希望用“女性主义音乐美学”重塑女性音乐的评价标准。作为为数不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女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解读的专著,作者质疑以男性模式的“理想标准”评价女性音乐的做法,通过对比男女作曲家创作同一内容作品之间的差异,具体论证“女性主义美学”的内涵与合法性。例如,作者在第四章分析英国作曲家瑞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1886—1970)与伊丽莎白·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1906—1983)的作品,分析了克拉克《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1921)的前两个乐章,认为克拉克尽管使用被视为男性风格的体裁,但却颠覆了奏鸣曲式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澳大利亚作曲家安妮·博伊德(Anne Boyd)的《爱的轮回》(“Cycle of Love”,1981)中(女性)身体与音乐作品之间的符号意义;从后现代与女性主义的相似之处探讨艾琳娜·卡茨- 切尔宁(Elena Kats-Chernin) 被视为后现代的钢琴作品“Tast-en”;从莫亚·亨德森(Moya Henderson)两部差异较大的作品:学生时期的戏剧作品《发茬》(Stubble,1975)与为大管风琴与磁带而作的《神圣之地》(Sacred Site,1983),分析国家身份、环境因素、种族、宗教对作曲家的影响。结 语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差异,借助生理性别差异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每个社会形态中最早出现也最普遍的分类标准,影响了家庭、社会、文化、宗教以及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音乐史一直关注那些著名的、有创造性的男性音乐天才人物,相比之下,不那么著名的音乐家则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女性音乐研究尤为关注“名不见经传”的女性音乐活动,并对她们的音乐作品进行挖掘、收集和分析。几十年来,受到符号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同性恋理论以及“酷儿”研究等的影响,性别研究不断地深化、拓展,研究重点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对女性音乐历史的研究。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环境、历史语境的变化,女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女性音乐家可以接受更完整的音乐训练,可以更自由的创作,那些最优秀的女作曲家成功地挑战了数个世纪的刻板印象,证明女性也可以创作出一流的音乐,即使和这个领域最伟大的男性竞争也毫不逊色。作为性别研究的起点,“女性研究”的价值依然存在,不少学者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和身份问题的兴趣远远大于纯粹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理论。他(她)们利用新的性别理论研究新时期的女性音乐家,探讨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不断适应的女性身份认同和独特个性,这也是女性研究中不会枯竭的话题。①[美]阿瑟·埃尔森《音乐世界中的女性》,许蕾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②Sophie and Women: The Story of Women in Their Relation to Music. New York:Coward-McCann,1948.③ Ruth Solie,“Sophie Drinker’s History”. In Disciplining Music:Musicology and Its Canons, edited by Katherine Bergeron and Philip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p23-43.④James Anthology of Music b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⑤Sylvia Glickman and Martha Furman Schleifer Composers:Music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G.K.Hall﹠CO,1996.⑥Karin Pendle. Women and Music: A Hist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⑦Judith Tick. American Women Composers Before 1870. New York: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1979.⑧Jane Bowers and Judith Tick Making Music: The Western Art Tradition, 1150-1950.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⑨[美]南西·瑞区《克拉拉·舒曼: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钢琴家》(第2版),陈秋萍、游淑峰译,台北宜高文化2003 年版。⑩ Judith Crawford Seeger:A Composer’s Search for American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Christine Ammer : A History of Women in Amercian ,Oregon:Amadeus Press,1980.?Mona Mender. Extraordinary Women in Support of Music. The Scarecrow Press,?Beth Abelson Macleod. Women Performing Music: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Women as Classical Instrumentalists and and Company,?Marcia and the Musical Can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Ellie Hisama. Gendering Musical Modernism: The Music of Ruth Crawford, Marion Bauer and Miriam Gide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Sally Aesthetics in Press,2002.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wshkx.cn/qikandaodu/2021/0118/378.html



上一篇:孙本文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浅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以西方经济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 | 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国外社会科学版面费 | 国外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国外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