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训练方法体系对比分析(2)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耐力性项目中的经典训练模式外,短距离速度性项目也有许多经典案例。如苏联著名短跑教练员彼得罗夫斯基在对金牌运动员鲍尔佐夫的训练中使用了极

除耐力性项目中的经典训练模式外,短距离速度性项目也有许多经典案例。如苏联著名短跑教练员彼得罗夫斯基在对金牌运动员鲍尔佐夫的训练中使用了极为经典的模式训练法。彼得罗夫斯基通过研究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成绩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出适宜于鲍尔佐夫的训练模型。训练实践中,其先将鲍尔佐夫的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比较,即将测试的量化指标放入相关能力模型的指标体系中进行评价,据此发现鲍尔佐夫的能力短板,进而从训练模型中找出相应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以教练员成功经验总结为训练模式的训练控制方法在专业运动队训练过程中较为常见,其建立的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以教练员成功经验为基础构建训练模式

1.4.2 优秀运动员群体特征数据化

这种方式以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为代表,将影响项目竞技水平的要素,如形态、机能、一般素质及专项素质、技术和心理等进行测试,然后将数据结构化,归纳总结出该项目运动员各水平阶段竞技要素的发展特征,从而形成训练模式,为运动员的训练组织、管理与实施提供目标模型。这种方式在东欧国家最早使用,当前我国及一些东欧国家的某些项目仍在使用这种训练模型。总体而言,其使用较少,原因有二:一是各国训练体制不同,即一些国家的项目协会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样本研究;二是这种方式较易抹煞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特征。总体来看,虽然这种模型构建方式不是主流,但也代表一种先进的运动训练控制方式理念。

2 国内外经典训练学教材训练操作方法对比

2.1 我国训练学教材

我国2018年版《运动训练学》教材认为,训练的操作性方法即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主要是完成运动训练实践具体任务的操作方法,是遴选训练手段的依据,是运动训练理论认识作用于具体实践的途径,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8种,并从训练方法的构成要素与因子对方法本身的影响权重,将这8种训练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描述[1]。

2.2 国外训练学教材

McMorris等在其著作中将技能定义为运动程序的习得,并将习得的方式分为技能的学习与技能的练习2个方面。在技能学习方面,McMorris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只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如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施密特的“动作图式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等,并在以上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建议,如图3所示。

图3 McMorris技能教学时考虑的因素

在技能练习方面,McMorris提出如下方法:连续练习法和间隔练习法;整体练习法、分解练习法、推进分解练习法;完整—分解—完整练习法。

Martens在其著作中将训练方法分为教学法与训练法,教学法分为技术能力教学和战术能力教学。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分为完整教学法、完整与分解相结合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分为能量系统训练和肌肉系统训练,肌肉系统训练又分为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力量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功率训练。选择练习方法需考虑以下6个变量:练习种类、练习顺序、练习强度、练习量、练习频率、训练内容的间隔时间[3]。

Bompa等[4]认为,在多数竞技项目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肌肉力量与功率的训练,在此基础上,Bompa将基本训练方法分为肌肉力量和功率训练,如表2所示。

表2 Bompa训练计划的训练目标、内容及方法体系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力量和功率训练 肌肉力量(阻力)自重训练、弹力带训练、加重目标物训练、综合力量器械训练、液(气)阻力量器械训练、自由重量训练、向心训练耐力训练低强度(有氧)耐力主动恢复性练习、长距离慢速训练(持续节奏性训练)、间歇训练(有氧间歇训练、无氧间歇训练)、法特莱克训练高强度(有氧)耐力间歇训练速度和灵敏性训练速度和速度耐力控制训练灵敏性同速度训练

国外文献涉及训练方法时,最常见的是依据有无间歇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无间歇训练2类。其中:无间歇训练方法又可按节奏变化分为持续训练和法特莱克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根据间歇时间分为充分恢复的间歇训练和不充分恢复的间歇训练。以上分类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目的与任务在不同训练阶段使用[5]。

2.3 国内外训练操作方法差异

我国训练学教材重在对已有训练方法的描述,并未对这些方法的功能、机理进行分析,使研究结果的结构性不足,而这恰恰是训练操作方法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国外训练学著作以某一具体应用为出发点,或以提高某能量代谢系统为目的,抑或以发展某项技能、素质为目的,对训练方法的应用条件、操作机制等都有较详尽的描述。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wshkx.cn/qikandaodu/2021/0726/526.html



上一篇:国外体育素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下一篇: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 | 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国外社会科学版面费 | 国外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国外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