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浅谈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及其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引 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一个新的概念,即网络信息体系的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

0引 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一个新的概念,即网络信息体系的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全域作战能力”,将网络信息体系概念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引发军内外一大批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兴趣,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网络信息体系的概念研究和工程实践。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网络信息体系有了较多的探讨和大量的实践,但在概念层面上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当前较多的观点是站在装备和技术角度,把网络信息体系看成一种体系装备或某种技术形态。认识上的不统一和理论上的不完善,已经造成了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客观上也阻碍着网络信息体系向前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澄清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并解决网络信息体系理论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本文尝试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对网络信息体系概念进行阐述,一方面肯定了网络信息体系所涉及的人类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即追求真理性,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是近代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对网络信息体系发展的推进作用。笔者希望这些初步意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对网络信息体系问题的思考,早日形成共识,推动网络信息体系健康快速发展。

1网络信息体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

近年来,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在诸多重要报告中都有提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2015年国防白皮书指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逐步构建作战要素无缝链接、作战平台自主协同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全域作战能力。”

网络信息体系究竟是什么?专家和学者们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指挥与控制学报》在2016年12月组织了网络信息体系专刊[1],中国电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于2019年12月举办了以网络信息体系为主题的未来战争研讨会[2]。当前社会各界对网络信息体系的认识见仁见智,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信息体系是一种武器装备或是某种信息技术形态,例如文献[3]认为全球信息栅格是网络信息体系基本技术形态,文献[4]认为网络信息体系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战争进入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还有的认为网络信息体系是由网络、信息和体系等三部分组成的作战装备等等。这样的观点直接将网络信息体系降维至装备或信息技术层次,没有能够反映出网络信息体系与作战体系的关系,以及如何形成战斗力等问题。

哲人说过:科学的起点就是历史的起点。本文追根溯源,尝试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信息系统发展两个角度,即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对网络信息体系概念进行阐述。通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网络信息体系不是最近才有的东西,而是从古至今伴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形态。

人类创造的语言是将单个人连接成网络信息体系的第一个信息技术。语言不仅彻底将人与动物的分离,而且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通过语言构建的网络信息体系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增强了人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发明文字,特别是发明印刷术,突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改写了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第二次提升了人类社会网络信息体系能力的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次提升人类网络信息体系能力的技术是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应用,催生出覆盖整个信息系统功能的电子信息技术,即电子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运用等技术。发现电磁波与利用电磁波,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高了信息系统处理和应用能力,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贯穿了信息系统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运用全部过程。电子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应用,逐渐的由量变发展到了革命性的质变,构建起了完整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再一次促进了人类社会基本形态的变革,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撑下,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形态的网络信息体系能力再次得到了提升。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wshkx.cn/qikandaodu/2021/0120/381.html



上一篇:管理学科研人员数据复用行为特征探析
下一篇:概念转换与中国社会科学概念的自主化与普及化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 | 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国外社会科学版面费 | 国外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国外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