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国外护工行业的研究进展(3)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总体来说,护工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临床职责和非临床职责。临床职责主要有病人教育、执行临床程序、协助卫生专业人员和一系列其他任务;非临床职责

总体来说,护工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临床职责和非临床职责。临床职责主要有病人教育、执行临床程序、协助卫生专业人员和一系列其他任务;非临床职责主要有行政职责、环境准备和维护、记录保存、内务管理和其他职责[35]。国外护工的职责范围已不仅局限于一般护理,正在向更为复杂的护理方向发展。而我国仅局限于对服务对象的日常照护及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

4 护工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4.1 目前护工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护工工资低、福利低、工作量大、晋升机会有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健康的工作环境(缺乏同事、注册护士和管理层的尊重),所做的工作缺乏认可;②缺乏各级的团队合作和沟通;③严格的工作时间;④不成比例的护工与病人的敏感度;⑤长期的人员短缺。这使护工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离职率高[46]。每年有100多万美国人使用熟练的护理设施,在护理设施中护工是主要的照料者,然而高离职率明显并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照护质量。另外,没有明确的执业范围、人员流动率高、缺乏职业发展前景,还面临着暴力、歧视和事故等不利工作条件[47],这些也是当前护工行业所面对的困难。在美国种族主义也是影响黑人护理专业人员、认证护工的幸福感和职业轨迹的因素之一[48]。

Senecal等[49]发现,支持和威胁护工留守岗位的内在因素为是否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求。支持性因素包括自信、欣赏、积极的关系以及超越所需职责的意愿。威胁性因素包括挫败感、缺乏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有研究者从护工自身的角度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结果显示护工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①使用非言语交流;②平衡个人护理,同时保持界限;③处理问题感知到的信任不足[5]。Kudo等[50]采用因子分析法发现,与日本护工工作满意度相关的6个因子为内在动机、薪资、护工关系、注册护士态度、疲劳减退、职业技能机会。Gustafsson等[51]对197名护工的体力工作指标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暴露于剧烈的工作姿势与精神疾病的诊断存在明显意义。

由此可知,尽管国外各国护工的发展较早,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劳薪不等、工作强度超负荷、种族主义、工作关系差、高离职率等。而我国的护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人员数量少、结构单一:《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定,每4位老年人平均需要1名护工。我国护工首先在数量上达不到要求,其次,就现存护工行业内部结构组成呈现出结构单一的特点,我国护工人员主要以低学历、年龄偏大的女性组成[52-56]。②人员流动率高:大多数从事护工行业的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以外来人员为主[15],将护工视为稳定工作,且愿意长期从事的人很少,人员的流动性很强。③缺乏正规管理:多数护工仅凭经验从业,并未接受正规培训,甚至部分护工为避免缴纳管理费擅自脱离公司,成为“黑护工”,并形成地方陪护团[57]。以上显现出来的国内外问题都值得关注,为实现我国护工行业正规化、合理化、人性化建设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2 应对措施 针对护工高离职率,Gion等[46]提出以下策略:①成立护工工作队,及时发现护工所面临的问题并解决;②对护工的工作给予认可;③通过法定方式付予加班费。Kudo等[50]研究得出为防止护工离职,仅提高其外在工作满意度是不够的结论,并提出医院管理者应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的建议。有学者对如何应对种族主义对黑人护工产生的压力进行探讨,得出应对策略包括:①咨询个人支持系统,如工作以外的朋友或家庭成员;②与会面者描述进步的障碍,包括不同的教育和指导经验,以及缺乏解决工作环境中种族偏见和歧视问题的政策或标准[47]。

5 展望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对护工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名称呈现多样化、护工类型各异、职责与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护工的出现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服务的压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对护工的身体和情感也有要求,要求护工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善于管理情绪,以期达到更好的服务要求。

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护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国外已拥有较为庞大的护工服务市场。另外,国外护工职责范围的发展趋势从简单的一般护理向更复杂的护理方向发展,这也为我国护工所应履行的职责提供一定的指导,为明晰我国护工的职责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但也呈现出了各种问题,如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劳动与报酬不匹配、人员的高离职率、不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这些问题均可为我国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在我国护工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将避免不少弯路。我国也可在借鉴他国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及目前护工行业的应对策略。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wshkx.cn/qikandaodu/2021/0414/471.html



上一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及理论前提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 | 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国外社会科学版面费 | 国外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国外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