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波普尔的情境逻辑经济学的一种解释进路兼论自(3)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波普尔的情境分析中的合理性不是心理主义,社会因素对人决策的影响并非完全是人的心理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规约作用是必须考虑的要素,社会情境并

波普尔的情境分析中的合理性不是心理主义,社会因素对人决策的影响并非完全是人的心理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规约作用是必须考虑的要素,社会情境并非人为设定,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与动物通过森林留下的路径类似,这样的路径是在没有任何生物意图的情况下产生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又一个动物跟随着他之前的动物所铺设的道路走过,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想要去创建路径,但是路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套影响人类行为甚至人类目标的约束与问题。“大多数社会制度都是缓慢增长的无数人类行为的产物。”?就类似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者可以认为人在历史中实践着自己。就比如“自由市场”出现一样,最初是在集市上的少量且偶然的交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的国与国,或者城邦之间的关税被放宽或取消,“公平价格”的观念逐渐被公平市场价格的观念所取代,“从来没有人想去创造这样的市场,它仅仅是作为数个世纪以来,无数个体行为的总和出现的。事实上,制度的出现与其作为制度的全意识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由此,波普尔主张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非预期结果,或者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新兴经济学关于“情境依赖”的新范式解构

从经济学方法论上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或者“理性人假设”出发,经过马歇尔、萨缪尔森、德布鲁等人不断修订和发展,力图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起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是,如果依据科学发展历程与实践,逻辑自洽对经济学而言,充其量只能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必须经过可重复的实践检验才可以是充分的,经济学显然是不符合的,甚至出现的是系统性偏离。随着博弈论的出现,理性人假设受到严峻挑战,也就是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预测行为决策的话,不仅没有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反而是陷入了博弈论所探讨的若干“困境”,或者事实与“帕累托最优”恰恰相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都不断涌现出跨学科、多学科的兼容性,比如受到行为科学、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影响,经济学也出现了一批以经验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学,比如计算经济学、神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对传统经济学冲击最大的是理性人假设,由该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起来的相关理论也遭遇严峻挑战。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并据此构建人类行为模型,“假设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理性,深受有关境遇和人类计算能力的限制。”?这些挑战被称为传统经济学出现的“异象”,构成了传统经济学的“盲点”。新兴经济学提出系列新观念,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比如,大量的行为决策实验表明,人类经常会系统性地违背期望效用原理。为了消解传统经济学的逻辑矛盾,美国学者赫伯特·金迪斯提出以BPC 假设作为基本假设,进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BPC 是“信念”(Beliefs)、“偏好”(Preferences) 和“约束”(Comstraints) 三个词的简写。BPC 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给定信念和约束前提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过程。B(Beliefs) 即决策理论中的主观先验,合理地存在于选择与赢利之间,对于理性行为者模型,信念是初始数据。事实上,信念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并且会在个体之间分享。”?金迪斯选用BPC 假设,是为了和“理性”一词区分开。BPC 假设中的P(Preferences) “偏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对个人自利偏好的专指,而是既包括自虑(Self-Regarding) 的个人偏好,也可以他虑(Other-Regarding) 的社会偏好;金迪斯认为“Self-Regarding”(只关心和考虑自己) 比“Self-Interested”更准确,因为,一个“Self-Interested”的人,不仅可以“Self-Regarding”,也可以“Other-Regarding”?。BPC 假设中C(Comstraints) 不仅包含了传统经济学的成本约束和信息约束,还包含了情境因素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人的行为会受到一定的社会习俗和规范的制约,人的选择偏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渴望遵守与特定社会框架相关联的道德及惯例标准,代表着人们的元偏好,而元偏好调节着具体社会情境中的显示偏好。”?

当然,BPC 假设并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逻辑内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依托传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或许可以认为是把原有理论作为它的“特例”或者是“极限”状态。其性质类似于爱因斯坦对于牛顿理论的包容,因而有学者将此种发展称为“第四次范式革命和综合”。所以,可以认为BPC 假设模型对传统经济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保留了传统经济学“最大化”的形式,同时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所拓展。外延上,“最大化”的除了利益,还包括“最大化”自己的偏好;在内涵上,这一偏好不仅仅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所以,“偏好应该有条件地符合一致性公理要求,即偏好的完备性、传递性和无关选择独立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在给定情境的条件下将人的所有行为都作‘最大化’过程来建模,从而对人类行为给出统一的解释。”?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wshkx.cn/qikandaodu/2021/0427/485.html



上一篇: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征稿启事
下一篇:深圳社会科学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周年专辑征稿启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 | 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国外社会科学版面费 | 国外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国外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